罗友荣 发表于 2020-11-2 18:23:29

行走浦城:在王村下山庄,与传统手工艺人篾匠近距离接触

一副挑子里,两三把锯子,一个刨子,几个篾挑,还有形状有些特别的篾刀,在记忆里,篾匠师傅总带着两三个徒弟,走街串巷来到农户家里,开始三五天的劳作,劳动的内容无非就是农家院落需要的一些家伙什儿。不知从何时开始,这种现象逐渐消失了,随着一些家伙什儿被工业化的东西所替代,偶尔有些农户还会请篾匠师傅上门,无非也就是修修补补。有添新家伙的需求,也通常会电话定制,村子里原先的几个篾匠师傅或歇业或转行。在坚持手艺的,一般都在自家家里把活做好了,再送货上门。想记录一下这传统的工艺制作,便有了这次的下山庄之行。
今天运气不错,碰巧篾匠师傅有在家中做活,远远就听到剖毛竹发出的声音,那是一种特别的声音,像爆竹,又不尽然,山里人对于这种声音很是熟悉。进入院落,见师傅在做编畚箕的准备工作—剖竹篾。
做篾绝对是一项技术活,首先剖竹篾就十分考验功夫,要达到刀人合一的境界,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。分割出去篾黄的篾片本来就很薄了,要在这基础上再剖成两层,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。
剖好的竹篾分成两半后,固定好宽度,用抽拉的方式进行篾片宽度的统一成篾丝,整个动作看起来颇为优雅,有点像拉面的势头,只不过一个朝边上,一个朝后头拉。
所有的竹篾做的家伙什都有主心骨的,编织畚箕自然也不例外,看着篾丝在篾匠师傅的手中有如穿针引线般,流畅地在几根竹骨间穿越,上下,再上下,折回,复又上下,翻腾着,如同游龙戏珠一般,速度之快,能看得人瞠目结舌,篾丝韧性好,却不柔软,足可见这功夫得有多考验人。
师傅已经60多岁了,先后带了几十个徒弟,而现在只有他还在继续着这门手艺,可见师傅对它的热爱,热爱到不能割舍。
小方桌上摆放着一个刨子,这是篾匠师傅的工具,他说这个东西已经跟着他有三十来年的时间了,刨子的把手、身子的木头油光蹭亮的,一些地方也有些磨损,这些东西都是有感情的。在我们这,手艺人出师后都会为自己打造一套工具,而这工具有如他们的身体的一部分,在往后的几十年里,会一直陪伴着它的主人,这就是感情。
曾有外地的企业量产有一种产品的要求,只是工业化的量产和手工艺的要求不同,双方未能如愿,或者说,师傅还是喜欢手工艺的锻造,手工制品和工业化的区别就在一个“匠”字,手工制品有一种情怀在里面,这情怀是有温度的,并非工业化的冷酷,纯粹是一种产品。
随着时代发展,复古的情怀在现今很多人的心中再次恢复了温度和地位,相信手工制品会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,这需要的是我们有一种热爱一种坚持的态度,还有创新的精神,一起走出大山,去迎接属于手工艺制作的新的春天,一起努力吧。






仙楼 发表于 2020-11-3 09:02:04

手艺精湛!

罗友荣 发表于 2020-11-2 18:25:12

行走浦城,记录分享浦城自然景观、民俗文化和丰美特产,喜欢内容可选择关注头条号或公众号:行走浦城,进行观看。

仙楼 发表于 2020-11-3 09:00:57

:111:

LIaa 发表于 2020-11-3 10:54:40

应该拍个“火笼”,只能用这个词了{:4_369:}

超速车 发表于 2020-11-3 15:47:21

大家都忙着赚钱了,像这种连普通工资都赚不到的传统手艺,年轻人是不愿意学落。

罗友荣 发表于 2020-11-4 10:46:55

LIaa 发表于 2020-11-3 10:54
应该拍个“火笼”,只能用这个词了

还没人定制

罗友荣 发表于 2020-11-4 10:47:35

超速车 发表于 2020-11-3 15:47
大家都忙着赚钱了,像这种连普通工资都赚不到的传统手艺,年轻人是不愿意学落。

也是,但总有适合的生存方式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行走浦城:在王村下山庄,与传统手工艺人篾匠近距离接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