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qrxm 发表于 2015-9-16 14:24:56

已有 3 人购买 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 ¥金钱 才能浏览 购买主题

lqrxm 发表于 2015-9-16 14:26:40

本帖最后由 lqrxm 于 2015-9-16 14:51 编辑


三、古建筑(154处)
1   仙塔唐连江县凤城镇仙塔街原系护国天皇寺塔,唐大中三年(849)建。楼阁式仿木石构,八角,二层,高9.2米,建筑面积46.4平方米。塔基须弥座,周边雕刻波浪纹图案及双狮戏球、天马、奔鹿、麒麟等浮雕图案;交接处雕有不同形象力士八尊。塔门朝西,两边立有1.85米高两尊青石雕刻门神等。塔周边各向外延伸10米。
2   浦城梨岭关
唐浦城县九牧镇九牧村唐代始建,明、清时期有维修。现保存关墙残长30米,高3~5米,下宽9米、上宽6.5米;关门残高3.2米,厚6.5米,宽3米。关南侧顶部还保存有营房遗址和两眼石砌圆形水井等。关墙四周各延伸20米和古官道两边各向外延伸10米。
3      杉关唐、明光泽县止马镇杉关村唐广明元年(880)始建,古称“瓯闽西户”、“闽西第一关”,明洪武三年(1370),沿山脊筑城垣,屏障闽赣之边界。两翼城堞尚存,残存关门城垣厚6.5米,高3.3米;原关门上方 “闽西第一关”石匾尚存。

城墙内外两侧各延伸20米。
4      宝林寺法堂唐、清连江县丹阳镇坂顶宝林村唐大中六年(852)始建,原有13座殿堂,现尚存唐代大殿基础、15根高4.4米的石柱等。清康熙十五年(1676),住持隆悟大师率弟子募缘重建法堂。法堂抬梁式木构架,歇山顶,面阔七间30米,进深16米。东至唐代张氏墓,约200米;西至降虎峰、石崖题刻,约150米;南至机耕水泥路;北至观音堂后山。
5      留公陂南宋泉州市洛江区双阳街道坝南村、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旧名丰谷陂,俗称陈三坝。为南宋绍兴三十年(1160)右史留元刚倡筑,最早只筑纵六十步,横一百三十尺,深为横的五分之一,可灌田三千六百余亩,是泉州最早的水库堤坝。明嘉靖十二年(1533),由泉州太守屠倬于陂左筑堤三十六丈,深九丈五尺。后历代均有修葺。附属文物有陂南的明屠公碑块,碑高2.45米,宽0.86米,厚0.15米。
东坝外30米,西坝外30米,南北水域各300米。
6      文明塔南宋龙岩市适中镇仁和村南宋建,坐西朝东,占地面积49.99平方米。八角,空心楼阁式,三合土夯筑。九层,隔层拱门同位,通高23.26米。底层内径4.91米,底墙厚1.64米,周长25.73米,门券正中石碑阴刻“文明塔”,是福建罕见的单体土塔。
塔周边50米内。
7      开元寺祖师塔
元泉州市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元至元年间(1264-1294)泉州“大开元万寿禅寺”开山住持妙恩禅师建造,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。由三座石砌一字排开的球形塔组成。六角形须弥座,束腰正面分别阴刻僧、佛、法字;塔身椭圆形,正面各开一门;塔顶飞檐翘角,葫芦刹。中座藏历代住持灵骨,左右两座分藏众僧灵骨。塔之四周辟有两级平台,并砌有马蹄形墓围。   黄守恭墓为附属文物。

开元寺祖师塔:塔东南30米、西北20米、西南15米、东北35米范围内;黄守恭墓:墓东南30米、西北18米至铁路、西南35米、东北65米范围内。
8      双城城堡元、明柘荣县双城镇双城城堡柘荣上城与下城的统称。上城建于明嘉靖己未年(1559),下城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)。下城现存东门(宣寅门)及东边城墙南、北二段,共长226米。上城城墙现存东、西、北面数段,总长度达525.7米。双城城墙临水而建,顶部内设跑马道,外筑女墙,墙厚近5米,高度4.5~10米不等,功能完备,是明、清二代闽东及沿海地区筑城建堡的主要模式。
现存城墙前后左右各10米范围内。
9      华唐阁明漳平市新桥镇义宅村又名观音阁,明成化年间(1465~1487)始建,历代重修。占地面积185平方米,分上下两层,神坛设二层。干阑式建筑,底层竖木柱46根,面阔三间,进深四间,穿斗式木构架,重檐歇山顶。阁内顶棚施藻井,斗拱上雕刻有人物、花卉图案,两侧墙壁绘人物山水壁画,极其精美。
华唐阁周围200米内及右边山上的神功殿建筑物等。
10   蒲坂戴氏宗祠明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蒲坂村明成化壬寅年(1482)始建,现仍保存明代穿斗式木抬梁风格。建筑面积673.4平方米,全座由34根大木柱支撑,屋高 5.6米,分前后进。
南至前大埕向外延伸10米,东、西、北各向外延伸20米。
11   新屋下民居明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明正德八年(1513)建,后有修葺。坐西北朝东南,砖木结构,悬山顶,三落二进,占地面积715平方米。正厅面阔三间,进深八柱带卷棚式前步廊,穿斗抬梁式木构架。木构件特别是垂帘柱及雀替的雕刻刀法流畅,做工精细;石门楣阴刻有“绪缵谈经”字样。

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15米。
12   潋城城堡明福鼎市秦屿镇潋城村明嘉靖十一年(1532),为抵御倭寇,朝廷委派官员监建,由王、叶、杨、刘等几个大姓分段建城堡。城堡石构,周长1127米,城墙高5~6米,宽4~5米。垣墙高1.5米,厚1.2米;环城设四座炮台,配备四门炮;有东、西、南三个城门,城内有环城路、古街等,水道四通八达;城外有护环城河。城堡内外各延伸10米。
13   昭明寺塔明福鼎市桐城街道柯岭村梁大通元年(527)始建,明嘉靖十三年(1534)重建。位于昭明寺中央,塔高25.6米,空心,六角,为仿木构楼阁式砖塔。基座以石块砌成,第一层有外廊,每层屋顶出檐叠涩而成,以上逐层收小。各层正中有佛龛,佛龛内供奉有佛像。塔中空,有楼梯可登至塔顶。底层塔身写有文字,记载本寺田产。
塔周边各向外延伸30米。
14   虎符祖殿明漳平市新桥镇南丰村又名虎岩祖殿、虎符岩,是供奉张法主的道坛。宋代始建,明嘉靖十六年(1537)重建。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20平方米。主殿面阔三间,进深二间,歇山顶,穿斗抬梁混合式木结构。
四周各向外延伸200米。
15   濠溪桥明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河市村、霞溪村又名河市桥,宋绍兴年间(1131~1162)始建,后毁于火,明隆庆三年(1569)都督俞大猷重建,万历二十七年(1599)知县顾士琦募造石梁,清康熙年间施韬重建。桥为梁式石桥,八孔七墩,长75.5米,宽3.1米,船形基础。桥旁保存有俞大猷所立的重建濠溪桥碑等明、清石碑三通。
东西两侧各25米,南桥头外20米,北至观音宫北墙。
16   竹贯温氏家庙明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元至正年间(1341~1370)始建,明隆庆二年(1568)至万历三十年(1602)间重修、扩建。坐西朝东,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。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:灰坪、台阶、大门、前厅、天井、后厅、后龙。温兆凤故居为附属文物。
沿建筑屋檐滴水线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。
17   东吴石塔明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管委会东埔镇梯吴村明万历四十六年(1618)始建,仿木楼阁式石塔,七层八角,通高21.54米,底层边长2.11米,以曲折梯道通上层外廊。底层门两旁雕刻武士像,每层各面设龛置佛;须弥座束腰浮雕鸟兽图案,各层塔门石额刻有“祝圣伟望”、“古刹嘉馨”、“海上鳌峰”和建塔纪年等。金鸡庙为附属文物。
塔周边各向外延伸30米。
18   南山马氏宗祠明清流县赖坊乡南山村明万历七年(1579)建,为合院式宫祠建筑,素朴端庄,保持明代建筑风格。由山门、堂前大坪、正堂等组成,面积910平方米。正堂面阔五间,进深七柱,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,悬山顶、两面坡。
四周围墙滴水线各向外延伸20米。
19   聚奎塔明邵武市和平镇和平村亦称奎光塔、聚光塔,明万历四十四年(1616)始建,历时二十余年,于崇祯年间告竣,并由时任邵武知县的袁崇焕题写塔额“聚奎塔”三个大字。塔身砖构,六角五层壁边折上式,底层每边边长3.79米,通高27.81米(至塔刹顶部)。塔身上下五层,每层均设神龛,内置砖质神像。
塔沿六个方向各向外延伸20米。
20   星塔明晋江市安海镇安东村郑成功少年读书处。为明崇祯二年(1629)郑芝鹏所建,五层四角,楼阁式实心砖塔,边长2.4米,高16.6米,葫芦形塔刹。三层西面嵌明崇祯十六年郑芝鹏撰《重建星塔小引》碑1通,四层嵌“星塔之塔”刻石。
塔周边各向外延伸20米
21   青云塔明泰宁县朱口镇朱口村明崇祯五年(1632)始建,仿楼阁式。砖石木结构,七层八面,高21米。基座花岗石砌,直径10米,每面边长3.9米。塔身各层上部用角牙砖叠涩出挑,承托石塔檐。塔内壁嵌有石阶踏步,每层设一龛、一门。各层有“青云塔”、“珠溶吐奇”、“云峰耸翠”、“中天主柱”、“慈光普照”等榜书题识,以及明兵部少保尚书李春烨题写并加盖印章的“大行般若”石刻匾额。
塔周边各向外延伸 25米。
22   洋塘梁氏宗祠明光泽县崇仁乡洋塘村明崇祯七年(1634)建,保持明代祠堂建筑风格。两进合院式,由门楼、门厅、正殿、后殿等组成,面积360平方米。五山式砖构门楼,正殿前檐卷棚轩,后殿置神龛。
祠堂四向山墙外延伸50米。
23   三元塔明上杭县中都镇永联村明天启七年(1627)建,由巡道朱大典捐资倡建。砖木结构,七层八角,高20余米,内有木梯相通,层层开窗,可俯瞰汀江和杭城风貌。抗日战争时期,塔顶被日军飞机炸毁一角,塔身至今基本完好。

塔四周向外延伸20米。
41白礁王氏家庙明~清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明永乐十年(1412)始建,清康熙、乾隆、光绪年间多次重修。坐北朝南,占地面积1627.48平方米,建筑面积612平方米,由前殿、大殿(世乡堂)及左右厢房组成。
围墙四周向外延伸10米。
42中湖宗祠明~清平和县九峰镇大洋陂又称曾氏始祖大宗,明弘治壬子年(1492)始建,明、清、民国重修。坐东北向西南,前有大埕和照壁,主体为前后两落硬山顶穿斗抬梁式建筑,两侧护厝,规模宏大。建筑面积450平方米,占地面积约1490平方米。
祠前埕向外延伸10米,后至后花台外5米,左右至两侧护厝外檐滴水向外延伸10米。
43   侯山宫明~清平和县小溪镇西林村前身为敦和宫,因明正德九年(1514)书法家凡允临题匾“侯山玉壁”,故改名侯山宫。现存建筑保持清代风格,由门楼、大殿和左侧碧云室组成,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。侯山李氏第十三代孙李创早期渡台,清乾隆二十年(1755)回乡奉玄坛元帅到台设坛建庙,仍以“敦和宫”为名;而后以供奉玄坛元帅的宫庙在台湾逐渐扩散,现已达二十多座。
东至西林小学围墙和西林村委,西至大坂路,南至侯山宫门楼向外20米,北至侯山宫后滴水线向外20米。
44   扶摇关帝庙明~清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始建,清顺治十五年(1658)、清光绪十年(1884)两次重修。依山而建,坐东北朝西南,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,建筑面积452平方米。主体建筑共两进,面阔五间;主殿前檐石柱,是清光绪十年扶摇村的台湾杨氏乡亲从台湾捐资定制的。附属文物主要有瑶山顶部明代寨堡镇安寨、山麓13座陶窑遗址等。扶摇关帝庙: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;镇安寨:寨墙外侧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。
45   建瓯通仙门明~清建瓯市建安街道仓长路为建瓯现存的四座古代城门之一。城墙高8.5米,拱形门孔高4米,进深23.85米,正面门洞上方石匾额上阴刻楷书“通仙门”字样,为清乾隆壬子年(1792)重修时所题。
南至松溪河边,东、西、北三面各向外延伸20米。
46   聚精堂明~清南靖县奎洋镇上洋村系庄氏祠堂,明代始建,主建筑为两进,前有照壁,背面有大片的护坡和风水林,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。主堂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,18根圆方金柱对联均以“聚、精”开首;梁架满绘彩画,出自清末著名国画家宋赞周之手。庄亨阳墓为附属文物。聚精堂:四周向外延伸20米;庄亨阳墓:四周向外延伸30米。
47   长汀客家宗祠建筑明~清长汀县汀州镇由新新巷家祠群、林氏家庙、赖氏坦园公祠、刘氏家庙等组成。其中新新巷家祠群由曾宅、郑氏家庙、罗氏家庙、傅氏家庙、赖氏宗祠等五座家祠家庙组成,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府第式建筑,横跨新新巷及中心巷,总占地面积近3000余平方米。林氏家庙,清代建,整体建筑由前空坪、门楼、门厅、天井、正厅、横屋、后花台、后排房等建筑组成,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。赖氏公祠,系明代建筑,清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,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。刘氏家庙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,占地面积500平方米。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。
48   崇仁裘氏民居明~清光泽县崇仁乡崇仁村明末清初建。面积1512平方米,大门八字形,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,五进五开间,进门小天井前照壁上额砖雕龙、凤及松、鹤、竹、瓶等图案,木构件雕饰题材丰富。附属文物裘氏宗祠,清雍正十一年(1733)建,面积340平方米。砖石构,四柱三间,八字形牌坊式门楼。三进厅,门厅设屏门,顶饰藻井。
裘氏家祠、裘氏老宅四周封火墙各向外延伸60米。
49   谷城宫明~清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“谷城梅雪”,亦称谷城祖庙。北宋始建,明嘉靖年间(1522~1566)毁于倭乱,明崇祯间(1628~1644)由林贽鼎建,清代重修。建筑坐东朝西,前后三进,占地面积2606平方米。与台湾苗栗县乾富宫结为姐妹宫庙。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。
50   福全所城明、清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、溜江村福全所城为明洪武二十年(1387)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寇而建,清康熙十六年(1677)重修,现存夯土城基遗址长约2000米、宽5米,南北水关各一个。城内的无尾塔,为三层四角实心石塔,残高8.6 米,底边长3.4米。有明代摩崖石刻九处;留从效庙为宋代始建,民国重修,祀广泽尊王,庙内有宋代覆盆柱础、石门墩、方首石栏杆望柱、界石碑等。福全城墙遗址:福全城城墙遗址两侧各10米;无尾塔:塔四周各50米;福全城石刻:崖刻四周各50米,城内马槽,碑记均纳入保护;留从效庙:四周向外延伸10米。






浦城山水 发表于 2015-9-16 15:27:00

{:soso_e160:}

阳光普照 发表于 2015-9-20 08:35:42

保护文物,人人有责

lqrxm 发表于 2015-9-26 09:57:03

阳光普照 发表于 2015-9-20 08:35
保护文物,人人有责

:79:

lqrxm 发表于 2016-1-23 11:36:18

:111::111::111:

beng 发表于 2016-1-26 09:47:13

:13: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(修改最终稿)203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