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楼主 |
发表于 2016-2-14 08:50:52
|
显示全部楼层
| 来自浙江 来自 浙江嘉兴
0 j# @; M9 N- I中国楹联学会5 E: i: F, g& k' a/ {. z
6 H! E# c* w, j( Y2 _
引言& F6 C- B* q( M! G1 i/ u! @& d& ^% j
( ?5 f% Z. |1 R9 O9 s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,具有群众性、实用性、鉴赏性、久盛不衰。- g! B, n; x' u' R
! {2 T( @( f7 ?" Z" g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。为弘扬国粹,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,进行梳理规范,形成了《联律通则(试行)》。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,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,制订了《联律通则》(修订稿)。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,予以颁发。1 `, h1 {5 T$ C9 g
- ?4 i6 u8 M- j# Q5 M: ]1 `0 W
第一章 基本规则
) F* B# ^# v& N. y: n, F/ n; V% ^% Z! |4 ~; P1 k0 ?5 a, M* U" h
第一条字句对等。一副楹联,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。上下联句数相等,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。6 G& M- g' |. c8 g+ R* Q( d
3 Q9 [2 D @ U第二条词性对品。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,词类属性相同,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。; a- O+ H% p6 l- h
- F! i" m" ^" c) q& m: \
第三条结构对应。上下联词语的构成,词义的配合,词序的排列,虚词的使用,以及修辞的运用,合乎规律或习惯,彼此对应平衡。6 a* u2 D: m( ]) m/ S
- r5 b8 o) }7 x$ B6 X$ F% S9 Z& l" S! E第四条节率对拍。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。节奏的确定,可以按声律节奏“二字而节”,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,出现单字占一节;也可按语意节奏,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,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,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。) m+ n! e, H) z; u8 U! H
0 S7 F: b: w# w
第五条平仄对立。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,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。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,各句脚依顺序连接,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,传统称“平顶平,仄顶仄”。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(3),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,则从宽。上联收于仄声,下联收于平声。" Y7 S# r3 Z/ E, }$ N
1 o. F! Y" S% X5 }: m- i
第六条 形成意联。形式对举,意义关联。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。7 a6 q [( ^4 ~" [# s- E
6 P( p0 N; e2 E& G第二章 传统对格
- h$ X1 \. H( N e! F
) B3 L1 H. t) h5 p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,例如,字法中的叠语、嵌字、衔字,音法中的借音、谐音、联绵,词法中的互成、交股、转品,句法中的当句、鼎足、流水等,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,即可视为成对,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,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。
3 H. R# v9 W( X# E+ G2 z0 u D; X% J( x/ {
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。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《诗韵》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“双轨制”,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。/ d3 t/ Z' e' x3 V
( D1 {4 W' j* i. `, u: v0 L8 ]: x
第九条 使用领字、衬字、介词、连词、助词、叹词、拟声词,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,凡在句首、句中允许不拘平仄,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。
. e1 e( ?( z1 {: v1 p0 \4 h
% J' j. q2 j6 k' o& \第十条 避忌问题。(1)忌合掌。(2)忌不规则重字(3)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;平收句忌尾三平。' H) n. J: w7 b3 r \2 c4 l
! F9 U0 f [6 P第三章 词性从宽范围
: m; T% |4 n* p2 r2 o4 p* z
, ~2 z" h J2 \2 p, ^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:. P0 B9 z6 |& A
; T6 O, F1 B! S3 q# i6 ^
(1)形容词和动词(尤其不及物动词);
" J$ c1 N+ Z4 T0 `+ ?1 D
) i$ f% L p" k( L9 u5 F(2)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;* I# W0 `- B5 ^) u! O' X! T% n1 e
( R" X, \. T, | _3 R+ a(3)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;
% g# U7 I9 d1 t9 K
$ ^; v, G% C' S(4)同义连用字、反义连用字、方位与数目、数目与颜色、同义与反义、同义与连绵、反义与连绵、副词与连词介词、连词与介词与助词、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;! J+ D2 Y6 s) ]6 j: T: H
2 R% {* y* f7 \$ [- D4 ?4 l! x(5)某些成序列(或系列)的事物名目,两种序列(或系列)之间相对,如,自然数列、天干地支系列、五行、十二属相,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。
" V1 X: r3 [" s. Q) G
; h+ Y1 f W( D! g5 G第十二条巧对、趣对、借对(或借音或借义)、摘句对、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。
& ]2 `% g3 q0 M0 T! k0 u z, R' U8 M9 C0 }
第四章 附则2 J- S$ t& U8 z9 I8 C
/ n A( Y. |* A; n
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、评审、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。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。
% m0 b! l4 L9 H, @0 F8 K( n; E' s: S
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。2007年6月1日公布的《联律通则(试行)》同时废止。 |
|